第十五章:檢討「學術帶來神學教育的危機」
聖經時代用「門徒訓練」來栽培後人──學老師的「榜樣」和老師的「教導」。聖經就是「課本」,是「神所默示的」,原意「吸入神的氣」,如同「亞當吸入神的氣,就成了有靈的活人」,照樣「聖經吸入神的氣,就成了有靈的活書」。所以裝備聖經就已經夠了,已經完全了。
但1960年代全世界的神學教育進行改革,引入世俗大學「學術研究」來治學,引至西方教會大衰退。他們:
1. 不應從「正反兩方面」研究神學;
2. 不應為學術向異端開放和對話;
3. 不應以「理性分析」為「最高權威」;
4. 不應否定「聖經無誤」:不應用「學位」來衡量傳道人;
5. 博士論文不應標奇立異;
6. 不應以「客觀」掩飾「存疑」;
7. 不應要學子「先放下成見」;
8. 不應忽視學子的靈性生命;
9. 不應以書目來衡量論文。
第十六章:檢討「傳道人的蒙召與裝備」
「學術」不能栽培一個牧養教會的傳道人。因為「能說,不能行」。
一、聖經時代的「門徒訓練」:
1.「聖經」是惟一的課本:
(a) 聖經「永遠立定,永不改變」的經文;
(b) 聖經是「信仰惟一的標準」的經文;
(c) 聖經就是「真道」的經文;
2.「榜樣」才是真實的教育:
(a) 主耶穌是我們的「榜樣」的經文;
(b) 保羅也在凡事上做「榜樣」的經文:
(c) 其他使徒也在凡事上做「榜樣」的經文:
二、主拒絕收三個人為門徒:
1. 不肯效法主過簡樸生活;
2. 不肯看傳揚神國的道重要過一切;
3. 掛慮家事不專心傳道。
三、清楚蒙召的原則:
1. 蒙召傳道不是考慮一份「職業」;
2. 蒙召是接受神的使命;
3. 神的「使命」就是「命令」;
4. 蒙召者若違命,要加倍受罰;
5. 獻身的人要有許多「助證」;
6. 獻身應出於「羨慕」多過「擔憂」;
7. 獻身者必須有長期熱心追求的表現。
四、主差派門徒出去傳道的細則:
〈馬太福音〉第10章詳細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