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經指引:2024/06/16 約11章28至48節

28至31節,馬大回去暗暗的叫她妹子馬利亞說:「夫子來了,叫你。」為何馬大要「暗暗的」叫馬利亞,經文沒有明說,或許她認為主耶穌只是想見馬利亞,不想讓別人知道她們去見祂,於是希望不驚動其他人。但馬利亞聽了隨即急忙起來,到主耶穌那裡去。那時,主耶穌還沒有進村子,仍在馬大迎接祂的地方。相信馬利亞急忙起身的反應,引起那些正在安慰她的猶太人注意,他們就跟著她出去,以為她要往墳墓那裡去哭。這些人只是想陪伴馬利亞而同去,他們沒有想到會見到主耶穌,更想不到會看見死人復活的大神蹟。

32至35節,馬利亞到了主耶穌那裡,她俯伏在主腳前,筆者認為她的表現是傷心感情的流露,繼而以憂傷埋怨的口吻對主說:「主啊,你若早在這裡,我兄弟必不死。」馬大在本章21節也講過相同的話,她姊妹同樣有信心主能治好生前的拉撒路,但現在人已死了,同樣講出絕望的話來。但馬大與馬利亞見到主所表現情緒不大相同,前者是與論到祈求與復活的真理。後者沒有講什麼復活的道理。聖經記載主看見馬利亞哭,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,就心裡悲歎,又甚憂愁。按原文的字義,「悲歎」是含有氣憤、責罵、生氣的意思,故有學者將此詞譯為「悲憤」。然而,主耶穌為何會因為見到他們哭就心裡悲憤呢?有可能是像保羅論到睡了的人時所說:「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,恐怕你們憂傷,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。(參帖前4:12)」按此理解,主耶穌是悲憤馬利亞她們憂傷得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,當然這並不表示主在責備她們,因為經文同時記載主耶穌「又甚憂愁」,顯然主耶穌因馬利亞的難過而與她同憂,也表明主對人的體恤。主耶穌問馬利亞和與她在一起來的猶太人,他們把拉撒路安放在哪裡。他們回答說:「請主來看。」然後使徒約翰寫道「耶穌哭了」。耶穌的哭不會是因為對「人死不能復生」而絕望,因為祂必定知道拉撒路馬上要復活了。從理性分析的角度,實在不容易明白主耶穌為何會哭。從原文字義看,馬利亞的哭是慟哭(哀悼痛哭),主耶穌的「哭」是流淚(此「哭」字在新約聖經原文中只出現了一次),並且主耶穌不是在見到馬利亞哭時便流淚,那時祂只是「又甚憂愁」。祂是去到埋葬拉撒路的地方才「流淚」,筆者相信主耶穌那時不只是與哀哭的人同哭,也可能是因祂聯想到人類面對的滅亡而難過,正如在路加福音19章41節「耶穌快到耶路撒冷,看見城,就為它哀哭。」

36至37節,猶太人看見耶穌在拉撒路墳前哭,就說:「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。」他們以為主是因深愛拉撒路而傷心難過。但其中有人卻說:「祂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,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?」說這話的人顯然是曾經看見或聽見主耶穌開了瞎子的眼,他們也與馬利亞和馬大的想法相仿,若主耶穌能夠趕在拉撒路死前來到,也應能叫拉撒路不死。

38至44節,當有人又發出埋怨的說話時(37節),顯示他們的不信,主耶穌又再次心裡悲歎(悲憤)。祂來到墳墓前,那墳墓是個洞,有一塊石頭擋著。從經文的形容,可見那墳墓是個山洞,當拉撒路死後,便被放進洞裡,並以石頭封著洞口。主耶穌站在墳墓前面說:「你們把石頭挪開。」首先有反應的是那死人的姐姐馬大,她對主說:「主啊,他現在必是臭了,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。」同時她也沒有問主耶穌要挪開石頭的原因。在本章23至27節,雖然主耶穌已明明告訴她「復活在祂」,但馬大卻想不到主會在此時復活她弟弟。反而她認為屍體已洞內四天,屍體開始腐爛,應該已經發臭。主耶穌沒有詳細解釋搬開石頭的原因,只重申祂說過的話,即「我不是對你說過,你若信,就必看見神的榮耀?」馬大便沒有再追問,她應該是請身旁的猶太人幫助,將石頭挪開。就在此時,主耶穌不是隨即施行神蹟,祂先舉目望天禱告說:「父啊,我感謝你,因為你已經聽我。我也知道你常聽我,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,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。」從主禱告的內容,我們看到主耶穌和父神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,但我們也看到祂這樣說原來不是為自己,而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。祂的目的非常清楚,就是叫周圍的人信祂是父神差來的。原來主耶穌這樣「高調」是為這群不信的猶太人可以有機會相信主,當然還有祂的門徒、馬利亞和馬大,他們的信心也因此而得堅固和進深。主耶穌說了這話,就大聲呼叫說:「拉撒路出來!」那死了的拉撒路就出來,沒有什麼驚天動地或可怕的場面,主的話就如此簡單成就,死人便復活了。拉撒路從墳墓裡出來時,手腳還裹著布,臉上包著手巾。這是猶太人包裏屍體的方式,由於屍布包著身體,我們可以想像拉撒路出來時肯定不是走動自如。因此,主耶穌對他們說:「解開,叫他走!」當解開拉撒路時,相信他的身體也應全然回復正常,不會有任何腐爛的表現,神蹟就如此簡單完成了,周圍的所有人也確實看見了神的榮耀。將來有一天,當主再來,死人也都要復活,拉撒路的復活就如同將來在末日死人復活的預表。

45至48節,拉撒路復活以後,出現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反應,第一種是那些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,他們見了主耶穌所做的事,就多有信祂的;第二種就是其中有猶太人去見法利賽人,將主耶穌所做的事都告訴他們。前者是因看見復活的神蹟信了主,但後者顯然知道這些法利賽人是要對付主耶穌,他們非但不信,他們這樣做是要通知法利賽人,採取相應行動來面對這次神蹟帶來的「挑戰」。結果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公會(猶太的公會由七十位委員組成,大祭司是公會主席,公會在羅馬統治下負責管理當地的猶太人,包括查控違反摩西律法的猶太人。)是次會議集中商討是如何應對主耶穌行好些神蹟後所帶來的影響。他們擔心若繼續任由主耶穌,人人都要信祂,甚至影響到政治層面,這局面會成為羅馬人對付他們的借口,因為主耶穌所行的神蹟使不少猶太人相信祂就是彌賽亞,祂會救他們脫羅馬人的手。羅馬政府將視之為對羅馬政權的威脅,如此便會招致羅馬政權的問責,結果他們不能再管治猶太人,他們將會失去地土(相信指的是聖殿)和他們管治的百姓(猶太人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