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經指引:2024/06/23 約11章49至12章8節

11章49至53節,在猶太公會的會議上,當公會成員正不知怎樣處置行了許多神蹟的主耶穌,那年作大祭司的該亞法就對公會說:「你們不知道什麼。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,免得通國滅亡,就是你們的益處。」他提出了一個兩弊取其輕的方法,就是讓主耶穌一個人死,總好過猶太通國因祂的緣故而遭羅馬政權覆滅,顯然該亞法是以典型政客方式來權衡利弊。經文補充說明該亞法原來是在本年作大祭司,故他預言「耶穌將要替這一國死」不是出於自己,可以說他是不知不覺下,成了神手中的器皿來逐步完成神所預定的救贖計劃。神的旨意不但是要主耶穌替這一國(猶太人)死,也要將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歸一,相信這四散的子民包括不屬這羊圈內的羊(參約10:16),即主耶穌的死也為外邦人。猶太公會接納了該亞法的「殺人」建議,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,他們不是商議「是否」要殺主,而是商議「如何」殺主。

54至57節,「所以耶穌不再顯然行在猶太人中間」,「所以」表示主耶穌已知悉猶太公會的決議,祂便暫時離開,往靠近曠野的地方去。當然這不代表主耶穌是因害怕而避難,祂只是因受害的時候還沒有到而已,祂和門徒便在以法蓮城住了些日子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,有許多人從鄉下上耶路撒冷去,要在節前潔淨自己。據一些背景資料顯示,這些潔淨禮是在聖殿南面臺階入口處舉行,因為男丁需將所獻羔羊帶進祭司院,故要潔淨後才可進入。有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,他們就尋找主耶穌,並站在殿裡彼此說:「你們的意思如何,祂不來過節嗎?」顯然主耶穌叫拉撒路復活的神蹟,使許多人都期待著能見到這位叫人死人復活的耶穌。另一邊廂,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則早已吩咐說:「若有人知道耶穌在哪裡,就要報明,好去拿祂。」在耶路撒冷等待著主耶穌的不只是人們的好奇,更是猶太公會的拘捕令。

12章1至2節,逾越節前六日,主耶穌朝向耶路撒冷出發,途中再次來到伯大尼,就是祂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之處。有人在那裡給主耶穌預備筵席,馬大伺候,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。經文沒有指出誰設宴招待主,但對比馬可福音14章3至9節,相信這宴請主的是長大麻瘋的西門,拉撒路和主耶穌都應當是西門的席上貴賓,馬大則在幫忙伺候主。

3節,馬利亞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達香膏抹主耶穌的腳,又用自己頭髮去擦。“一斤”在原文是指羅馬的重量,相當於現代約十二盎斯。哪達是從尼泊爾香樹提煉出來的香膏,它之所以貴重是因為需要用極多的香樹才能提煉出少許香油。據悉那時一玉瓶的容量一般都不會超過一盎斯,因此馬利亞用上約十二盎斯香膏可是非常花費的獻上。其實主人家一般為重要的客人通常只會為他們預備水洗腳,但馬利亞卻用如此之多、如此之貴的香膏抹主耶穌。同時,按當時的觀念,婦女的長頭髮是被視為她們的榮耀(參林前11:15),馬利亞將婦女看為自己榮耀的頭髮來擦主耶穌的腳,而不是用布抹腳,可說她以自己的榮耀用在主身上作卑微的服侍。由此可見,主耶穌在馬利亞心中有何等重要的位置,或者說她對主的愛是何等的大。如此重份量的香膏散發出來的香氣,充滿了整個宴會場地,在屋內所有人都嗅到膏的香氣,也必然注意到馬利亞為主所作的事。但看來馬利亞沒有考慮她獻香膏會引起旁人的注意,她只是單純的為主獻上。

4至6節,本段經文沒有記載其他座上客的反應,只提到有一個門徒,就是那將要賣主耶穌的加略人猶大,他說:「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?」猶大反對馬利亞獻香膏的理據看似有理,就是今天也許會有人認為馬利亞只為一時衝動而如此花費「金錢」,實在是感情用事,依人來看,用香膏抹主的實際「價值」不大。猶大更計算出這香膏價值「三十兩銀子」,那是當時一個工人差不多一年的工資。他更「大義凜然」般指出三十兩銀子能夠幫助到許多窮人。表面上他的話是言之有理,但經文卻隨即附註解釋他說這話的意圖,他並不是掛念窮人,乃因他是個賊,又帶著錢囊,常取其中所存的。猶大帶著錢囊,他在門徒中間應該是負責管錢(參約13:29),若馬利亞將香膏給他變賣,他便有機會挪作己用。當馬利亞聽到猶大這樣說,可能她也不知所措,畢竟她獻香膏時應沒有考慮到窮人的問題。

7至8節,主耶穌並非世人,祂不是看人外表,乃是看人內心,祂怎會不知道猶大的存心。但祂沒有點破猶大的虛假,祂反倒說:「由她吧!她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。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,只是你們不常有我。」一方面,祂沒有否定幫助窮人的需要,另一方面,祂的話更是護著馬利亞。「由她吧」代表著主耶穌認可她所作的,主所認可的,便不可算為「浪費」,並且主耶穌還加上解釋馬利亞是為祂安葬之日存留的。但馬利亞這行動是否真的是等同用香膏抹主的「屍體」那樣來抹主呢?相信不會,因為這樣似乎就不太尊重主了。正如有長輩解釋這段經文時,舉例人若未死總不會先送花牌給他吧!因此,馬利亞看來並不是在主耶穌死前便用香膏抹祂,相信主耶穌的意思是預言祂要受死,而馬利亞這次用香膏抹,正被祂視為象徵性的香膏抹祂將來的屍體上。至於賙濟窮人方面,主耶穌回應是因為常有窮人和門徒同在,只是他們不常有主耶穌。從主耶穌的角度,祂知道自己離世的日子近了,門徒真的和祂同在的日子不多,至於賙濟窮人的確還有許多機會。這是先後次序的問題,倘若門徒(除了猶大)知道主快要上十字架,想必他們也認同主所的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