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至3節,主耶穌說了這話,就「同門徒出去」,這是指他們離開耶路撒冷前往一個園子,在其他福音書稱這園子名叫客西馬尼。作者指出因為主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裡去聚集,故賣主的猶大也知道這個園子,他便帶同一隊羅馬兵丁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找到主耶穌。他們大隊人馬拿著燈籠、火把顯示當時是夜晚時間,若不是猶大,他們也不會輕易在晚上找到主。一些聖經學者指出「一隊兵」即羅馬兵的一個團,另從下文得知那隊兵由千夫長帶領,故估計兵丁人數最少也有數百人。如此數量的兵拿著兵器,就視主耶穌如重犯大賊一般,若祂和門徒拒捕,他們就會訴諸武力,可見大祭司等宗教領袖是誓要捉拿到主。
4至9節,當他們正要搜捕,主耶穌已預知將要臨到祂自己的一切事,如果這時祂要選擇逃避搜捕,祂絕對有機會可以逃脫。從其他福音書,我們看到祂曾在客西馬尼園裡三次的禱告,每次祂都表示不要照祂的意思,只要照父神的意思。 因此,祂選擇主動面對前面的搜捕和跟後的苦難。於是就出來對他們說:“你們找誰?”雖是文字的記述,相信讀者必然感受到主耶穌那種平靜,祂如何坦然接受被捕追拿。祂的反應不禁叫人想起祂曾說過:「沒有人奪我的命去,是我自己捨的。我有權柄捨了,也有權柄取回來 (約10:17-18)。」兵丁們回答主耶穌說:「找拿撒勒人耶穌。」主耶穌便說:「我就是。」使徒約翰補記了一句,當時賣主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裡,其他福音書記述猶大要用親嘴的暗號賣主,那時的猶大已經完全被魔鬼充滿。那些捉拿主的人聽到主耶穌說「我就是」,他們竟然就退後倒在地上,他們的反應如同面對巨大威脅之人,捉拿和被捉拿之人的身份彷彿互調一般。當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,主耶穌又再問他們說:「你們找誰?」他們又重覆說:「找拿撒勒人耶穌。」他們還在猶豫這和他們說話之人的身分,主耶穌再次主動表明身分,說:「我已經告訴你們,我就是。」祂不但兩次承認是他們要找的人,祂更叫他們讓這些人(門徒)離開,主耶穌在危難之中,不忘顧念祂的門徒。經文還有句附註:「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,說:“你所賜給我的人,我沒有失落一個。”」這句是指本書卷17章12節提到「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,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,我也護衛了他們;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,沒有一個滅亡的,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。」若不是主耶穌攔阻了彼得,恐怕他與羅馬兵丁發生打鬥,結果就不堪設想了。
10至11節,彼得毫不明白主耶穌的用意,主耶穌既已叫對方讓門徒離開,彼得是還拔出刀來,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。從人的角度看,當時兩方的「戰鬥實力」懸殊,拒捕根本是不可能。但彼得仍然拔刀,一方面顯出他那保護主耶穌的決心;另一方面,也顯出他只是血氣之勇。結果過了不多的時間,彼得不但失去護主的勇氣,更接連三次不認主。主耶穌對彼得說:「收刀入鞘吧。」祂知道祂的被捉拿不是由於人,乃是出於父神的旨意。所以,祂就對彼得說:「我父所給我的那杯,我豈可不喝呢?」這是指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所提的苦杯,而那時祂願照父神的意思成全,現在祂更是坦然喝下此苦杯。然而,彼得會明白主的心腸嗎?
12至14節,那隊兵和千夫長,並猶太人的差役就拿住主耶穌,把祂捆綁了。並由千夫長帶領兵丁,可見羅馬政權是何等重視這次搜捕,也反映祭司長控告主耶穌的罪名是多麼嚴重。主耶穌被捆綁了,一位原是無限的神,為救贖人而甘願被所救贖的人捆綁,這實在是叫人驚奇。該亞法是那年的大祭司,但他們卻把主耶穌帶到該亞法的岳父那裡。他岳父是亞那,亞那曾在主後約五至十五年間擔任大祭司,輾轉之下由羅馬政權更換到他的女婿接任大祭司。雖然羅馬政府更換猶太人的大祭司,但猶太人視大祭司是終身的職任。所以,亞那在卸任大祭司後,他仍被猶太人尊為大祭司,相信這也是他們將主耶穌帶至亞那那裡的原因。同時,使徒約翰指出該亞法就是從前向猶太人發議論說「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」那位(參11章47至53節)。該亞法是倡議為猶太人整體的益處,必須處死主耶穌,免得他們因主耶穌而被羅馬政權覆滅,他的倡議促成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同心要處死主。
15至17節,主耶穌被捉拿後,祂被帶往大祭司亞那那裡,彼得和另一門徒也跟著耶穌。雖然這裡沒有明說這門徒是誰,參考其他經文,相信這人便是使徒約翰自己。並且這門徒是為大祭司所認識的,「認識」這個詞在原文是「熟識」。因此,他可以很輕易進入大祭司的院子,「院子」是亞那家的前院。但由於彼得不為大祭司家裡的人熟識,故他被攔住了不能進去,直到那個門徒出來和看門的使女說了一聲,彼得才能進去。這點更證明這門徒是與大祭司家裡的人相熟。當彼得進去時,那看門的使女對彼得說:「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嗎?」由於那門徒與彼得是一同進去,使女又熟識那門徒,相信她也知道那門徒是主耶穌的門徒。因此,她這樣問彼得,看來只是一般性的查問,不是刻意為難彼得。但彼得竟然回應說:「我不是。」為何他在此刻不肯認他和主耶穌的關係呢?其實那門徒進院子也沒有被人質問或捉拿,在客觀環境上,真的看不到彼得會有任何即時的危險。然而,彼得在此刻卻心生膽怯。想到他在本書卷13章37至8節,曾信誓旦旦說:「主啊,我為甚麼現在不能跟你去?我願意為你捨命。」現在卻應驗了主耶穌預這他三次不認主的第一次,在那一位門徒陪同下,只是被一個使女隨便一問,便馬上驚恐否認了。看到彼得,我們便知道人跟隨主原沒有可誇,惟有仰賴神的恩典和憐憫,人才能跟隨主到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