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至6節,主耶穌是在一月十日進入耶路撒冷的.這一天,正是猶太人預備逾越節羊羔的日子.他們用五天時間觀察,要看這隻羊羔有沒有殘疾,及至證實沒有殘疾,就在一月十四日黃昏時,殺這羊羔。羊羔被殺的時間,也就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離世的時間,因為神的旨意是要耶穌像「逾越節的羊羔」一樣,被殺獻祭。主離世後,日頭一落,就是一月十五日,猶太人的「除酵節」就是在十五日開始的.所以,逾越節又稱為除酵節。除酵節一共慶祝七天,以色列人在這七天裡,要吃無酵餅。這一點分明表示,主耶穌一死,就立即徹底除去我們的罪.七天除酵,代表除酵達到最徹底的地步。所以,路加醫生這樣記述,表示主耶穌被殺,像逾越節羊羔一樣,徹底除去我們的罪的時間快到了。本來,「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,聚集在大祭司稱為該亞法的院裡,大家商議,要用詭計拿住耶穌殺他.只是說:當節的日子不可,恐怕民間生亂。」(太26:3-5)意思是,要盡快殺耶穌,趁各地百姓還未全部上到耶路撒冷之前,最好先解決這問題.不然,太多人聚集在耶路撒冷,那些支持耶穌的百姓,若要作亂,局勢就會很難收拾了。可是,大祭司的同人,天天想要下手,天天都找不到機會,因為他們「懼怕」從早到晚,圍繞著耶穌要聽道的百姓。在此,路加醫生指出,「這時,撒但入了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心」。但《約翰福音》卻指出,在最後晚餐時,耶穌蘸一點餅遞給猶大.猶大吃了,撒但才進入他的心(約13:26-27)。兩本福音書記述的時間不同,因為路加醫生要強調,神的旨意是要耶穌在逾越節的時候被殺,魔鬼、猶大和祭司長…等人不知道神的計劃,竟不約而同地在這段時間內,商議要殺耶穌,成就神的旨意。路加又指出,「加略人猶大本是十二門徒裡的一個」,這句話為要襯托出「魔鬼進入他心」的可惡程度。猶大跟隨耶穌三年,看過耶穌行無數次神蹟、聽耶穌講過無數次道、看見耶穌接納和赦免無數個罪人,他自己也領受過耶穌給與他無數恩典,此時猶大若仍然不認識主是神的兒子,最低限度也應該認識耶穌是先知、是義人、是恩人、是奇人、是好人、是眾人所敬佩的夫子……。主耶穌曾多次預言他要賣主,而且一次比一次明白和直接.到了最後晚餐時,當一個一個門徒前來問主,「是我麼?」之時,猶大也來問主說:「拉比,是我麼?」耶穌說:「你說的是。」(太26:25)這樣,猶大就應該知道,主已經全然知道他要賣主了,應當立即悔改才對.可是,他竟然還要裝假,不是自己要賣耶穌。及至約翰靠近耶穌胸膛,問耶穌說:「主阿,是誰呢?」耶穌回答說:「我蘸一點餅給誰,就是誰。」耶穌就蘸了一點餅、遞給猶大.對他說:「你所作的快作吧!」他竟然當著眾人面前,真的走出去賣耶穌!以致眾人以為,猶大出去不可能是要賣主吧,誰會這麼敗壞,被主揭穿了,還要當眾出去賣主呢?大概主是吩咐他去買東西吧!但在猶大來說,他連一點懼怕也沒有,因為他心裡想,耶穌是不可能知道是他賣主的,尤其是在這樣的場合,這樣的一刻,誰會相信他竟然會出去賣主呢?但猶大就真的在這一刻出去賣主.他帶領大祭司的兵丁,用「親咀的記號」,前來捉拿耶穌.這真是只有敗壞到難以想像的地步,才會這樣賣主的。所以《聖經》形容「撒但進入他的心」,意思是,他好像被鬼附一樣,出去做出人類有史以來最陰險、最惡毒的事。猶大和祭司長並守殿官商量,怎樣可以把耶穌交給他們。因為日間,每一刻都有許多百姓圍著耶穌,他們無法下手。他們也不知道,夜間耶穌和門徒在那裡睡覺,只有猶大知道。就是這樣的「知道」,就賣得三十塊錢了。猶大一直表示願意跟隨,不怕跟主過艱苦的生活.可能他初時以為,如果耶穌是基督,是以色列的王,將來自己一定可以做以色列的高官。那裡想到,越跟隨耶穌,就越發現耶穌不可能作以色列的王.而且耶穌的生活實在太過艱苦了,很難忍受。就如現在,耶穌和門徒天天在橄欖山那裡露宿,而且常常禱告到天亮,這種生活簡直是瘋狂的生活,猶大怎能忍受得住呢?因此他認為,此刻是惟一的機會,可以賺得三十塊錢;錯過了這個機會,就是跟隨耶穌到死,也得不到一兩塊錢.所以猶大就不擇手段,把耶穌賣了。三十塊錢是很少的數目,才只不過是一個工人一個月的薪酬而已。撒迦利亞書指出,神要先知撒迦利亞扮演一個被雇的牧羊人,他就對以色列人說:「你們若以為美,就給我工價,不然就吧了。」於是他們給了他「三十塊錢」,作為撒迦利亞先知的工價。耶和華卻吩咐先知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,丟給戶。先知便將那三十塊錢,在耶和華的殿中,丟給戶了。(亞11:12-13)這預言的意思是說,先知預表耶穌作以色列人的牧人,以色列人認為耶穌來牧養他們,極其量只值三十塊錢而已。
7至13節,「須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到了」(Then came the day of unleavened bread, when the passover must be killed.)請注意,英文的寫法不是“on the day”,而是“came the day”,意思是「那一天快到」,其實還有一天才到.所以,耶穌不是在「須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」,乃是在宰逾越羊羔那一天「之前的一天」,吩咐門徒為他預備筵席的。主故意這樣做,因為主知道,明天,就是宰羊羔的那一天,他就要按神所定的計劃被殺了。耶穌打發彼得,約翰,去為他預備逾越節的筵席,彼得和約翰原本不認識那家人的,所以耶穌才吩咐他們二人進城去,跟著一個拿著水瓶的人,進他的家。主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時,所需用的驢和驢駒子,也是吩咐門徒到指定的地方牽來的。主要門徒知道,傳道人所需用的一切,神早就會預備妥當。現在主和門徒需要吃逾越節筵席,也是這樣,神早就預備了.只要進城,見到一個拿著水瓶的人,就跟著他,然後直接問他說:「夫子說,客房在那裡?我與門徒好在那裡吃逾越節的筵席。」好像表示,這個人早就知道這事,只在等候吩咐而已。本來,主已經過慣了貧窮生活,他和門徒可以在任何地方隨便吃這筵席,並不需要甚麼高貴,擺設整齊的大樓。但是,主要為即將成立的初期教會著想,教會需要一間大樓;而且,主又需要有一個相當安全和清靜的地方來設立「最後晚餐」,好教導門徒,將來也要這樣擘餅記念主,叫教會被主的愛長期激勵,就能彼此相愛和愛主了。只有主的愛才能激勵教會傳福音直到地極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因此,主在離世前,有許多勸勉的話,要向門徒講清楚,才能被殺.為這一切,一間大樓是有需要的。
14至16節,主耶穌和十二使徒一同坐席,只是,各人的心境非常不同。猶大心裡所想的,是怎樣及早擺脫主耶穌和其他同伴,出去賣主;其他門徒心裡一直所想的,是誰為大。但主的心情卻是非常沉重,因為知道自己快要被殺,要面對全人類的罪惡,和被人棄絕,心中何等難過、孤單、沒有人同情、沒有人體會、沒有人知道、無論主怎樣講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眾人總是聽不進去。主一開始就指出:「我很願意…」,意思是很重視.因為自己快要「受害」了.神設立「這逾越節的筵席」,以色列人也守了千多年,其意義就是預表主必須受害.然而,這個時候,門徒還是不明白.主自己的心情極其沉重,根本上沒有心情吃喝甚麼.但主還是「很願意」花時間與他們一同吃這筵席,因為主知道,這筵席對門徒和教會來說,非常重要.能夠激勵每一個屬主的人,有能力行完地上的日子,作完地上的工。主被殺,獻為祭,作為我們敬拜神、與神恢復關係惟一的媒介.這一點豈不是很清楚地說明,敬拜神最適合的方式是擘餅記念主為我們被殺嗎?今天教會和神學院要研究「敬拜」,應該重視《聖經》所強調的,以「擘餅記念主」作為敬拜神最重要的內容和禮儀才對。人不應該以「討好會眾」來作為研究敬拜的方向。「我告訴你們,我不再吃這筵席…,」這句話充份流露出主的心情,表示主將會離別門徒一段很長的日子。「直到成就在神的國裡」,表示這筵席又是一個預表,像舊約時代,一切祭禮都是預表一樣.只是,舊約一切祭禮所預表的,全部成就在主的十字架上;但這筵席所預表的,卻成就在將來的天國裡.那時,我們「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、一同坐席.」(太8:11)現在吃這筵席,是為記念主受死;將來在天國裡坐席,是為慶祝主的救贖全然成功.因此,我們可以說,將來所慶祝的成功,是教會在地上常常記念主所累積的成果。
17至18節,主在分杯之時所說的這句話,與上文所說的類同。兩句話都是主在筵席開始之時說的,為要表示,整個筵席的設立,最主要的目的,第一是為記念主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贖大恩;第二為預表這救贖大恩將來在神國裡完全成就.所以保羅說:「你們每逢喫這餅、喝這杯,(第一)是表明主的死,(第二)直等到他來。」(林前11:26)。路加醫生又特別在下文再一次記載,主在筵席吃了約一半之時,再以餅和杯來比喻他的身體和血,並且吩咐門徒,日後還要常常如此行,為的是記念主。這樣,我們就清楚看見,主設立這筵席的目的,像逾越節的筵席一樣,一方面是為往後記念他們出埃及之時,神藉逾越節的羊羔敗壞法老王,拯救贖以色列人脫離他的手;另一方面是為向前預表將來進入迦南之時,主的救贖工作就完全成就了。《馬太福音》所記載的,略有不同,主說:「但我告訴你們,從今以後,我不再喝這葡萄汁,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,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。」(太26:29)所謂「喝新的那日子」,就是一切舊的日子、痛苦的日子,都過去了;以後的日子都是更新的日子。正如《啟示錄》指出的,主神在新天新地,新耶路撒冷聖城裡,宣告說:「看哪!我將一切都更新了。」又說:「都成了。」(啟21:5-6)這就是主所說「成就在神國裡」,或「直等神的國來到」的意思。這裡所說的「葡萄汁」,原文是「葡萄產品」。按常識,我們知道這是「葡萄酒」.因為葡萄還在樹上,就開始變酒。
19節,正如筆者在上文所解釋的,主與門徒吃筵席,吃到一半之時,再分餅和分杯,為要提醒他們,日後他們每逢吃飯之時,都要這樣行,為的是「記念主」。主要我們「記念」他,因為主知道,我們靈性上一切的軟弱,和不能在信仰上持守得住,最主要原因,就是我們容易「忘記」主、和主的愛、主的救贖、主的關係、主的應許……。讀者試想一想,一個人怕他所愛的人忘記他,他會要求所愛的人怎樣記念他呢?豈不是「常常」記念他嗎?因此,主設立「聖餐」的原意,就是借用各人天天吃飯的時間,來提醒屬主的人,要常常記念主.所以主說:「飯後也…記念我」,意思是「每一餐飯都要記念主」。初期教會因為聚集在一起,過凡物公用的生活,所以每一天吃飯的時候都記念主(徒2:26)。後來門徒受逼迫而四散,他們在各地建立教會,只能每主日見面一次,於是他們就每主日擘餅記念主一次。當時門徒吃餅就是吃飯,主要他們以所吃的餅來像徵「主的身體」。主指出,這身體是「為你們捨的」(which is given for you).這句話應譯為是神「賜給你們的」。如果譯為「為你捨的」,就給人「捨命」的意念;如果譯為「賜給你們的」,就有「恩典」的意念。正如《約翰福音》所說: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。」(約1:14)因此,我們用這餅來記念:1)主是神所賜惟一有效的「贖罪祭」,使我們的罪得赦。2)主是神所賜的「獨生子」,叫我們蒙恩也成為神的兒女。3)主是神所賜惟一的「中保」,他復活升天,成為更美的大祭司。4)主是神所賜最大的「禮物」,不用作工,只憑信就得到永生。5)主是神所賜的「天糧」,我們可以因主飽足,不再饑,不再渴。6)主是神所賜的「復活生命」,叫我們也可以死而復活。7)這餅像徵主的「身體」,就是教會,我們靠聖靈合一而成。8)主是「萬王之王」,我們要與主同享榮耀,同坐寶座。9)主是我們的「新郎」,我們要用貞潔的愛情等他來迎娶我們,然後我們要進入那「極大的奧秘」,就是與主合而為一。10)主是神所賜的「大愛」,我們因信進入愛的關係裡,叫我們的靈修成為最大的享受。因此,主要我們「記念」他,是要我們在靈裡思念主身體與我們之間的關係。其中最重要是記念主受苦的意義,就是主被獻為贖罪祭所產生功效,要叫我們信他、愛他、感謝他、立志為他活,為他死。正如保羅所說:「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,因我們『想』,一人既替眾人死、眾人就都死了;並且他替眾人死,是叫那些活著的人,不再為自己活,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。」(林後5:14)重點是在於我們怎樣「想」。
20節,「飯後」一詞只是中文《聖經》的譯法,其實當時主和門徒吃的是餅。主的意思是,等門徒吃飽了,最後大家想要喝一點葡萄酒,叫食物容易下咽的時候,主就在這個時候,再囑咐他們要拿起杯來記念他。像解釋「餅」所像徵的意義一樣,主現在又再解釋「杯」所像徵的意義,說:「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,是為你們流出來的。」重點是在「立新約」,因此,主要我們記念新約遠勝舊約:正如《聖經》說:「所以主指責他的百姓說:『日子將到,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.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,領他們出埃及的時候,與他們所立的(舊)約.因為他們不恆心守我的約、我也不理他們.這是主說的。』主又說:『那些日子以後,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(新)約乃是這樣,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、寫在他們心上,我要作他們的神、他們要作我的子民。他們不用各人教導自己的鄉鄰,和自己的弟兄,說:你該認識主.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,都必認識我。我要寬恕他們的不義,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。』」(來8:8-12)主又要我們記念「用血立約」,有好幾個意思:1.這是買賣合約:從前我們賣給罪,作罪的奴僕;現今主用他的血來買我們,將我們贖回來,我們才屬主,成為主的奴僕。但主用「血」,就是用「重價」來買贖我們,其實我們完全不值得這個「價」,我們只不過是「塵土」而已。因此,我們非常感激主的大愛,我們就甘心作主的奴僕,不再屬於自己、甘心放棄自由。但主將我們買回來,並沒有叫我們作奴僕,乃叫我們「成為國民、作祭司、歸於神.在地上執掌王權。」(啟5:10)我們怎能不佩服這極大的恩典,為主活為主死呢?2.主單方面付出約的代價:人間所立的一切「約」,總是雙方都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;但是主與我們立的新約,卻是主一廂情願地,為我們付出全部的代價,我們這一方只是相信和接受而已,完全不用付出任何代價。按道理,主說是就是了,怎須要與我們立約呢?我們是誰,主竟然用約來單方面約束自己,捆綁自己,不能不愛我們愛到底?因此,這約是「恩約」,我們就是窮一生時間,努力去思想和記念,也無法完全明白主這樣的大愛。3.血代表違約者死:主以「血」來立約,表示主不能不愛我們愛到底,也不能饒恕我們一切的過犯.如果主違背這約,主就要「死」.(來9:15-19)
(以上內容主要撮要自主光哥所著《路加福音研經亮光》,詳細研經內容請參閱弟兄著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