牧者心聲:2010/02/28 口唱心和 傅懷恩

不管是崇拜,還是其他聚會,唱詩與聚會內容,原本就不是分割的。唱詩,是預備好我們的心靈進入聚會當中,換言之,唱詩與講道、查經、見證等等,是彼此配搭的部份。然而,我們很多時卻將唱詩的部份忽略掉,或是看作遲到的「緩衝時段」,或是心不在焉覺得未正式聚會,或是像被逼似地、勉勉強強地輕動嘴唇來滿足領詩者。

不知我們曾否想過,有詩可唱,得來不易,倍感可貴?

以色列王大衛留下極多首可以唱頌的詩篇,因為他長年在患難之中,他所寫的詩篇是他在苦難、困乏中對神的哀求、投靠與信賴,是他在死蔭幽谷中經歷與他同在的神的深刻體會,是他歷盡苦難後灼熱的感恩心靈。每一首詩篇,都是詩人信仰生命中寶貴的點滴。

今天,神留給我們的詩歌,同樣是歷代信徒在信仰生命中珍貴的體會。

〈平安詩集〉401首,是史克文弟兄所寫的恩友歌,寫在他苦難的人生之中:

他渴望作軍人,能進軍校了,後卻因健康問題而必須輟學;二十三歲時在結婚前夕,未婚妻意外溺斃,他痛不欲生,卻實在經歷主耶穌的安慰;二十五歲離開故鄉後數年,他再次戀愛,卻在籌備婚禮時再次失去未婚妻。然而,主的愛感動他在往後孤單的日子,將一切都奉獻給主,將他的金錢、時間、精力都奉獻給主,因他體會主是他最親密的良友。

詩歌中「何處能尋這般良友,同嘗一切苦與憂?」一句,誠然是他信仰生命中真實的體會。

〈平安詩集〉17首,是傳道人貝葆柯的詩歌。這位傳道人常在清晨漫步山間,欣賞湖光景色、傾聽林間鳥鳴,欣賞天父奇妙的創造,享受創造主的愛與恩典。一次散步回來後,就寫成此詩。

從歌詞中,我們能以明白,當貝葆柯漫步於山林間時,他想到天父的全能,想到天父充滿世間,又想到「罪惡雖然好像得勝,天父卻仍掌管。」,他就不再為世間種種的罪惡憂傷無望,他願為全地的王,「天地同唱,歌聲充滿萬方」。

原來,有人在苦難之中、喪失之中,經歷主的同在與親密,心就得安;原來,有人在樹林間、鳥鳴中,得見父神偉大,心裡甘甜。

留下來的詩歌,就是他們的信仰。今天我們唱詩的秘訣,就是「口唱心和」。心裡有那一種感動,口裡就唱出歌詞的意蘊,而不是機械式地唱,不是怯怯地唱,也不是不情願地唱。

傳統詩歌的寶貴,在於當中帶著信徒的掙扎,帶著信徒對主自己的渴求,帶著信徒為主爭戰擺上的心志。

哪一天,你為罪懊悔,可以唱:「我今在主面前,撕裂我的心腸,在我肉體毫無良善,常有犯罪可能。」﹙平 312﹚,也可以唱:「親愛的主,祢今召我回來,面臨祢愛,使我深覺慚愧。」﹙平 361﹚。

哪一天,你經歷苦難,可以唱:「祢若取去我的心愛,求以自己給我……,主耶穌,親愛救主,多以自己給我,我向祢完全順服,多以自己給我。」 ﹙平 329﹚。

哪一天,你體會離了主就不能作甚麼,心裡渴求主,可以唱:「我惟時刻需祢,或憂或樂,主若不來同居,我就枉活。」﹙平 351﹚。

哪一天,讀經發現我們要像主,可以唱:「我真願像祢,榮耀之救主,此乃我禱告,亦是盼望。」﹙平 363﹚

哪一天頓感天家可貴,可以唱:「有一地比日中更光彩,雖遙遠我因信望得見,我天父在那地常等待,早為我備安宅於裡面。」﹙平 424﹚

神所留給我們的詩歌,是屬靈寶庫,多學、多唱、多口唱心和,我們會發覺,自己的靈,能常到主面前,像昔日的詩人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