牧者心聲:2012/12/30 從「屬靈路線」看「聖禮」-7 吳主光

論到「聖禮」(Sacraments),這是天主教的名詞,意思是可以為人帶來恩典福氣的禮儀。計有七種:嬰兒洗禮、堅振禮、聖餐禮、告解禮、抹油禮、聖職禮、婚禮。馬丁路得反對七種聖禮,但承認洗禮和聖餐禮兩種。後來改革的眾教會都不同意「聖禮觀念」,認為任何「禮」不能為人帶來恩典和祝福,只有藉信心討神喜悅才能承受恩典和祝福。因此,我們認為「浸禮」(我們不贊成「洒水禮」)並沒有救人的效力,這只不過是一個「見證」,向天使、世人、魔鬼、和神表明「與主基督同死、同葬、同復活」;擘餅(我們不稱「聖餐」)也不可能為人帶來恩典和祝福,這只不過是為記念主而已。因為主怕我們忘記祂,會落在各種軟弱中。

「浸禮」既然是一個「見證」,我們就認為「洒水禮」所見證的不準確,因為無法像徵與主同死、同葬、同復活;還給人一個錯誤的信念,以為這是「聖水」,只洒一點點就可以得救。因此,本教會勸勉所有曾經受過「洒水禮」而要求轉入本教會的人,最好再受浸;如果不明白,也不勉強,但是要參與事奉,就必須受浸,免得作了壞榜樣。

病危決志信主的人,不用受浸;我們也不會為他施行「洒水禮」,可以行「按手禮」代表接納。因為:1)神的要求只是:「信的人,不至滅亡,反得永生」;受浸並不是得救的條件;2)至於「信而受洗的,必然得救」(可16:16)這句話,並不是出於「正典」;3)為病人施行「洒水禮」,會誤導他以為「洗禮」會叫人得救。但是,如果是一個正常人信主而不肯受浸,我們有理由懷疑他仍未真心信主,因此仍未得救。

至於接納一個人受浸,條件只是這人「真心信主,有重生得救的表現」;不應該故意提高要求,以圖提高教會的屬靈品質。因為神設立浸禮,只為「救恩入門」,不是為提高品質。提高屬靈品質是會眾一生追求的目標,很難劃出一條界線,到怎樣的品質才可以受浸。

至於「擘餅記念主」,我們強調這是「最具敬拜意義」的聚會,應該每週舉行一次;探訪一些不便常回教會聚會的老人家,也可以到他們家中為他們擘餅。因為主是「天梯」、是「道路」、是打至聖所的「幔子」…,所以若不是奉主的名,沒有禱告可以到達父神那裡;若不是記念主曾被殺,沒有敬拜能討神喜悅。請看,舊約會幕裡所擺設的「陳設餅桌子」,就是預表今天教會藉著記念主來敬拜。按聖經所記載的「崇拜內容」,並不是今天各教會所履行的-「開會宣召、詩班、收奉獻、念主禱文、念使徒信經」等節目;

聖經所要求的是「擘餅記念主」。這是主耶穌切切囑咐我們要行的;初期教會天天這樣做,後來因為沒有住在一起,就改為每逢七日的第一日擘餅(徒2:42, 20:7);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一章也十分強調要如此行,為甚麼今天教會的崇拜,就偏偏不重視「擘餅記念主」?

「擘餅記念主」雖然重要,卻不是只有「牧師」才有資格主領。按聖經教訓,任何靈性好,為眾人所敬佩的弟兄都可以主領。雖然如此,主領者的靈性好與壞,並不影響記念主的功效;只是記念主者若不先省察自己,帶罪而吃主的餅,喝主的杯,就等於「吃喝自己的罪」,保羅認為他可能會「軟弱、患病、死」。

會眾可以在擘餅記念主聚會中,因受聖靈感動而起來分享。正如保羅說:「當用詩章、頌詞、靈歌、彼此對說,口唱心和的讚美主。」(弗5:19)所以,一個教會的屬靈品質如何,可以從擘餅分享的情況中看出來。教會的長老、傳道人、有責任用自己的屬靈生命和分享來影響會眾,叫他們學習怎樣「在靈裡」敬拜神,不至於「冷清清」。遇有人起來分享不屬於敬拜的內容,長老和傳道人要當場糾正,免得敬拜聚會的方向轉向人。

我們強調一個餅一個杯,表明一個身體,飲於一位聖靈。因此我們不讓未信者、犯罪者、外來教會的基督徒……和我們一同領受餅和杯。因為怕其中有人未得救,或犯罪被教會驅逐,或犯了罪而不肯離開那些罪行,這些人不但吃喝自己的罪,並且聖經說:「這樣的人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同吃的時候,正是礁石。」(猶1:1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