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經指引:2021/10/03 可8章31至9章13節

8章31至9章1節,從彼得認識主是基督開始,主便教訓他們關乎祂將要被長老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、被殺和復活的事,並且是「明明地」說這話,意思是非常清楚,不是用比喻,門徒是不會理解錯祂的意思。然而,主這個預言卻被彼得攔阻,彼得拉著主及勸祂萬不可以如此,又說這事必不臨到祂。早前彼得還認識主是基督,是神的兒子。從彼得這次的反應,固然是他不明白父神的救贖計劃,但他顯然十分關心主,他不願意看到主受苦受死。對於彼得的勸阻,主非但不領情,祂轉過來更嚴嚴的責備彼得,並且內容極為嚴厲。作為主最親近的門徒、又蒙神指示認識主是神的兒子,現在主竟然稱他為「撒但」,就是以彼得如撒但一樣敵擋神的。主耶穌要他退後邊去,就是不要在前面攔阻主向前走這受苦的路。彼得是門徒中最親近主的三位之一,也是他表示認識主是基督,因此,他的攔阻在主看來實在是不應該。主解釋責備他的原因是因為他不體貼神的意思(神救贖的計劃),只體貼人的意思(他對主的感情和關係)。彼得是蒙神指示而認識主的人,他被主責備實在是我們中間自以為明白真理的人之鑑戒。因應彼得的不是,主就叫眾人和門徒來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。」捨己可以說是否定自己,不以自己的感受、意思和利益為重,相反是以神的旨意為最重要,跟從主和走主所走的路。為成全神的旨意,信徒應當放下一切對自己「有益處」的事。今天在基督教中,有不少人在講「捨己」,但卻忽略了他在體貼誰的心意,縱然「攻克己身」就只為顯出自己的「捨己」,沒有跟從主的「捨己」,則仍然是體貼自己。主又說門徒要背起他們的十字架來跟從主,「十字架」不是容易忍受的,並且每個信徒都有自己的十字架,當我們為要成就神的旨意,我們或許需要對付自己或放下自己所愛的人和物,這個放下肯定是產生掙扎和難受,或沒有掙扎,這便不是我們的十字架。對於身邊的人,信徒背的十字架甚至會引來批評和爭議。雖然每個人的十字架都不同,但相同的是我們背十架是要跟從主,行主的路、效法基督,正如希伯來書12章2節: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,就輕看羞辱,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,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。」因此,人在背十架中,心靈不是單單忍受,仍前存著信心和盼望跟隨主的腳蹤向前行。主解釋那些設法顧念自己肉體的人,因而不願背起十架跟隨主的人,他們便會喪掉生命。相反,為主的緣故而喪掉肉體的生命,必在主裡得著屬靈寶貴的生命。主又反問「人就是賺得全世界,賠上自己的生命,有甚麼益處呢?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?」其實這個問題針對於顧念今生的人,要呼醒他們關心自己的靈魂。試問誰人真的能賺得全世界呢!主的意思是縱使有這樣的人,相比之下,他賠上永遠的生命,也不是全世界可以換取。全世界的事物和人都是有限的,又怎能與無限的生命相比。同時,主已明說這是個淫亂罪惡的世代,無論何人,把主和主的道當作可恥的,當主再來的日子,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。按上下文,那以主和主的道可恥的人,必然是不肯「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」。若有人不肯跟從主,到那日他要受到報應。最後,主告訴門徒,站在那裡的,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,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。祂是叫部份人看見這個屬靈的奧秘。「沒有嘗死味以前」是指「今生」,猶太人的觀念是人死後的靈魂才可以看到天上的國。但主卻指出有門徒可以看見,因為祂是基督,是神的兒子,主在那裡,「神的國」就在那裡。

9章2節至13節,過了六天,主耶穌只帶著彼得、雅各、約翰上了高山,參加這次「特別聚會」,他們是暗暗地去,明顯是不想讓其他人知道這次超然的經歷,馬太和馬可同樣記載主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,但路加則指出主正禱告的時候,祂的面貎就改變了,故變像是在主親近父神時發生。「衣服放光,極其潔白,地上漂布的,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」的形容都是顯出主的榮耀和聖潔,這種榮耀就是多年後,彼得仍然歷歷在目。這次「聚會」更有摩西和以利亞一同參加,根據路加記載,他們和主是在談論主耶穌去世的事,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(路9:30)。摩西和以利亞的顯現,代表著他們是基督的見證人,摩西曾說:「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,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,你們要聽從他(申18:15)。」瑪拉基書又預言:「看哪!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,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。」(瑪4:5)主既為那位舊約預言要來的基督,故有摩西和以利亞為祂作的見證。同時,摩西和以利亞分別代表律法和先知,兩者都是聚焦在主將要完成的救贖計劃上,可見這個是何等重大的事件。當彼得看到此情景,便說「拉比,我們在這裡真好!你若願意,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:一座為你,一座為摩西,一座為以利亞。」雖然彼得未能全然明白主和那兩人談論的救贖計劃,但他仍感到那種屬靈氣氛,彼得「搭三座棚」的目的是願意留在這樣的屬靈境界裡,再聽他們的說話。同時,彼得不知道說甚麼才好,因為他們甚是懼怕,其實表明他們不大理解發生什麼事。忽然有雲彩來遮蓋他們,「雲彩」的出現在舊約常是代表神駕臨。不但如此,這次還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:「這是我的愛子,我所喜悅的,你們要聽他!」這是父神親自見證主與父的關係,父神強調門徒都要聽主耶穌的話,屬靈的氣氛固然叫人嚮往,但父神更願意人受主的話所吸引。他們忽然周圍一看,不再見一人(摩西和以利亞都不在),只見耶穌同他們在那裡,神蹟般的異像過去了,但主耶穌還在,門徒仍要學習聽祂的話。下山的時候,耶穌囑咐他們說:「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,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。」主這樣吩咐他們,因為主要隱藏自己的神性,不讓其他人知道,直到主從死裡復活,門徒便要為主作見証。正如彼得在他的書信中親自見證說:「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,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:“這是我的愛子,我所喜悅的。”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,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。(彼後1:18)」由此,我們可以知道那次登山變像的經歷深深影響著彼得。不知道我們在主面前的經歷,隨著年日的過去,是否仍然銘記於心和影響著我們的靈性?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,但主既是彌賽亞,祂又已經來到,門徒便不明白為何文士說以利亞必須先來,相信是他們山上看見以利亞而觸發他們如此問主。主回答以利亞已經來了,並且他的工作是要復興萬事,但人卻不認識這人是以利亞,並且將他殺害。門徒這才明白主所說的以利亞是指著施洗約翰。施洗約翰作為主的先鋒,他的工作是為主耶穌預備人的心,斥責罪惡,傳悔改的洗,故被主看為「復興萬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