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經指引:2022/09/11 路6章17至36節

17至19節,經文說:「耶穌…下了山,站在一塊平地上。」故這段經文可稱為「平地寶訓」。有許多信了主的「門徒」和未信主的「百姓」在那裡聚集。路加記述群眾中,有從整個巴勒斯坦各地來的,甚至遠至北部海岸的推羅和西頓兩個大城而來,「推羅、西頓」是「敘利亞省」海岸兩座大城。這些人來到這裡聽耶穌講道.因為自從主耶穌醫治那個長大痲瘋人之後,那人就將耶穌醫治他的見證傳開了,引來越來越多人要求耶穌為他們治病。眾人的病得到醫治了,求趕鬼的人也都得到釋放.眾人都想要摸他.因為有能力從他身上發出來,醫好了他們。

20至23節,這時耶穌「看著門徒」,表示以下所講的道,雖然龐大的群眾也在聽,卻是盼望門徒特別留意的。主說:「貧窮人有福了」,表示神選中「貧窮人」為福音對象,其實是渴慕屬靈豐盛的人,不以世上的財富為人生追求目標。一般來說,貧窮人不貪財,確實比有錢人不貪財容易得多。凡到他面前來的人,都可以白白的得著豐富。這豐富能叫一個人生活像主一樣,雖然貧窮,仍然可以活得快樂和滿足、生命顯得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。「飢餓的人有福」,主向這些人講道,就是為解決他們靈裡頭飢渴的問題。在主看來,人真正的飢餓不是肉體的,而是靈性上的。主耶穌對那些前來聽道的人說:「飢餓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將要飽足。」表示主所講的道,含有極其豐富的屬靈供應,能叫人飽足,像生命之糧一樣。主耶穌又揀選「哀哭」的人作為福音對象。這裡的「哀哭」,是指「心靈仍未硬化」,仍會難過或受感動。神不將天和地放在眼內,也看不中所羅門為他所建造的聖殿,卻看中地上有人因神的話責備而痛悔和戰兢,神認為這樣的心靈是最寶貴的,他要親自成為他們的安慰。主所說的「哀哭」和「喜笑」,都是指著屬靈層面的事說的。主指出,為主的緣故而被人「恨惡、拒絕、辱罵、棄掉…」的,這是最大福氣,因為他們在天上得到最大的賞賜。在各種有福的人之中,主最關心屬他的人遭受到逼迫,因為其他人得福,是因為神憐憫他們;為主受逼迫的人得福,是因為他們重視主過於自己的生命安危.所以主非常尊重這樣的人。比較其他的福來說,主特別仔細形容「為主受逼迫的人有福」。主先指出第一點,「人為人子的緣故恨惡你們」,意思是無緣無故恨你們(約15:25)。因為主說:「世人若恨你們,你們知道,恨你們以先,已經恨我了。你們若屬世界,世界必愛屬自己的。只因你們不屬世界,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,所以世界就恨你們。」(約15:18-19)主接續指出,世人「恨」你們之後,就作出「拒絕」你們你行動。他們「拒絕」基督徒所帶給他們的福音,甚至與基督徒絕交、不聽、不接受、不認同……,最後加以排斥。「拒絕」之後是「辱罵」,這是以「言語來攻擊」。「辱罵」帶有誣蔑、毀謗、不聽解釋、將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加在基督徒身上……。請注意,他們先由內心開始「恨」,繼而在態度上「拒絕」,進而用言語「辱罵」,表示越來越反感.這一切,都是無緣無故的。最後是「棄掉」,是指世人最後將基督徒「趕逐」出城。許多時候,他們還將基督徒毒打,才將他們趕走。主認為,基督徒若遭遇到這樣的事,就應當歡喜到「跳躍」才對,因為知道自己在天上將要得著「大」賞賜。這是說,賞賜的大小,是根據我們為主忍受逼迫的嚴峻程度而定。因為我們各人在受逼迫之中,我們內心必定會衡量,究竟主的寶貴到怎樣的程度?是否值得我們為他忍受這樣大的逼迫?人若看主越寶貴,主也看他為越寶貴,自然主就賜給他們越大的賞賜。

24至26節,主開始講論「四禍」,就是四種不蒙神喜悅的人,也可以說是四種以為屬世福氣才是真福的人。主說「富足的人有禍了,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。」這些人得到屬地的富足為「安慰」,滿以為人生目的達到了,心靈就再沒有空處叫他們渴慕屬靈的福。主認為,人若受過「人的安慰」,就不能再得「神的安慰」了,這是主多次提及的報應原則。因此,不是「富足」不對,乃是人心以地上的富足為安慰,不肯以天上的寶貴為安慰,這就不對。

這裡提到「飽足」和「飢餓」,凡追求得著肉體飽足,而忽視靈性需要的人,他們靈裡面的「饑餓」必定無法得著飽足。正如先知說:「人飢餓非因無餅,乾渴非因無水,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。」(摩8:11)在主耶穌的時候,那些想要得餅吃飽的人,因為聽不明白主所講屬靈的話,就都退去了。將來,當人的肉體壞了,快要死了,他們才發現,心靈裡有一個很大的「空洞」,這「空洞」就是靈裡的「饑餓」,是一切物質界的東西都不能填滿的.那時,他們就要面對極大的「禍」了。主稱「喜笑」的人為「有禍」,又說:「你們將要哀慟哭泣。」意思並不是不准人笑;而是說,面對自己的罪和罪的工價,還感到可笑的,就被神看為「將要哀慟」的,因為他們將會與神隔絕。他們從未知道自己的屬靈光景如何,他們面對罪的工價卻不會哀哭。等到神的報應來到他們才哭泣,已經太遲了。「人都說你們好」,這話是針對那些不肯為主受逼迫的人.他們怕得罪人,事事以討人喜悅為原則,做到面面具圓,人人稱讚為止。這樣的人,是為「好好先生」。主指出,持這種沒有原則立場的人有禍了,因為他們出賣「討神喜悅」的立場,換取「討人喜悅」的立場。他們以「自我」為中心,不以「神」為中心;聽見任何人說他們「好」,就以為是真話;聽到逆耳的忠言,就是出於真心、愛心、誠心所說的忠告話,都以為是假話。主特別指出,「他們的祖宗,待假先知也是這樣。」意思是,假先知喜歡聽別人說奉承的話;以色列人的祖先卻喜歡說奉承別人的話,於是瞎子領瞎子,一同掉在坑裡。

27至31節,主耶穌說:「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」,這話是接駁上文第23節所提及的「四種有福的人」。所以,「四種惡人」不是指「聽道的人」,而是那些恨惡、拒絕、辱罵、和棄掉「四種有福的人」的惡人,現在主要教導聽道的人怎樣對待這些惡人。主說:「你們的仇敵要愛他」,這裡主用單數的「他」來代表所有仇敵,意思是,對任何仇敵都一視同仁。所謂「仇敵」,就是事事與我們作對的人。主教我們要一味的「愛」他們。也許,我們這樣「愛」他們,他們還是以「恨」來回報我們;主卻教導我們說:「恨你們的,要待他們好」。我們雖然不必「討好」他們,我們仍可以「好待」他們.我們待他們「好」,與他們「恨」我們相反,這樣或者我們可以領他們回轉歸向神。這裡所說的「咒詛」,是由在心中的「恨」產生出來的行動,他們的目標是願望神來對付我們。這是非常毒辣的心態,不但自己作惡,還希望神幫助自己作惡,以達到恨的目的。「凌辱」是「恨」產生出來的行動,目標是在眾人面前拆毀我們的名譽。可見恨人的是以自我為中心,祈望神和人都來支持他,達成他恨人的願望,為的只是叫自己與對方比較之時,感受好一點而已。我們既然屬於神,就該活出「神的性情」來,以「祝福」回報「咒詛」,以「代禱」回報「凌辱」。能夠這樣做,是因為我們與神的關係大過我們與人的關係;我們也能以「討神喜悅」為樂,多過以「報復惡人」為樂。惡人打我們的「臉」,要「公開侮辱」我們,使我們「丟面」;奪去我們的「外衣」,表示他們有強權,我們是弱者,任由他們宰割。雖然仇敵是這麼無理地對待我們,主還教導我們「由」他們打,由他們「奪」;連「裡衣」或「外衣」都不必計較。「外衣」是更貴重的,「內衣」是更貼身需要,主認為都可以任由他們拿去。許多人以為這是「懦弱的表現」,主卻認為是「強者的表現」,因為能忍受得住這樣無理的公開侮辱,和貼身的損失。屬神的人不是不會保護自己.當我們看見惡人前來,只為「打我們的臉」,目的是要侮辱我們,不是為殺害我們,我們能忍受得住就要忍;我們若認為忍受不了,當然可以避開。「奪我們的衣服」也只不過是身外物,如果是傷害我們的身體,我們當然要避開。主說:「凡求你的,就給他…」,當惡人淪落到「有求於我們」了,我們也不應該幸災樂禍。他們來求我們幫助,主教我們,按他們所求的盡可能給予他們。不但如此,從前他們「奪去的東西」,我們不要再追討回來.意思是原諒他們,給他們保留一個前來得幫助的機會。主耶穌說出推動我們善待惡人的原則。主要我們明白,我們從前也是惡人;我們作惡之時,也盼望神善待我們.如今我們得到神善待,我們也應該替那些惡待我們的惡人著想,我們應該有神善待惡人的心腸,同樣善待他們。主教導我們的原則是「…怎樣…」也「…怎樣…」,這是律法定規「公平報應」的原則(利24:17-22)。但是,如果我們「先」善待別人,才希望別人後來也善待自己,這就是「行善的原則」。我們應該相信神會執行「公平報應」,照他所行的報應他,又照我們善待別人而善待我們.這是基督徒的「基本氣質」。

32至36節,主指出,「愛那愛你們的人」,這是最低的等級,因為「以愛換愛」,如同「做買賣」一樣,盼望作一個公平交易而已。主認為,這種「公平交易的愛」,只不過是「罪人的愛」,完全沒有半點偉大的成份。「善待」是愛的行動流露,原來罪人不單只會恨人,也會愛人和善待人,只不過,他們只善待那些善待他們的人而已。主所說「有甚麼可酬謝?」意思是「有甚麼可蒙神記念的成份?」神既然是賞善罰惡的神,也必有賞善罰惡的原則。主指出,惡待別人的,神也必惡待他;善待別人的,神也必善待他.這是「公平報應」。預先善待別人的,才可以祈望別人或神也善待他,這是「行善原則」。作為神的兒女,我們應該有更高的愛,就是「只付出,不祈望回報」。主說「如數收回」,意思是免利息,只收回本金.主認為,這樣只不過是互相抵消了,根本就沒有付出,也沒有賺取,這樣的愛毫無偉大成份,只能看作一般人相交的行為而已。主認為,最好的借出,是不祈望對方償還。如果借出,要「如數收回」,這樣就沒有愛的成份在內,因為抵消了。神的兒女要「借出而不指望收回」,當然求借的人千萬不要利用弟兄的愛心,以為這樣就等於不用還。當初你既然承諾是暫時借用,就要履行諾言;故意不履行諾言,就是「欺騙」,罪更重。主在這裡勸勉我們「善待別人卻不要祈望別人回報」,這豈不是「更高級的愛」嗎?主祈望我們身為神兒女的,要活出比一般人更高級的愛來,叫我們配得過稱為「神的兒女」。主所說的「賞賜」,是賞賜給那些不指祈望人回報,卻指望神回報的人。這是說,神兒女們的善行,雖然是向人行,但心態卻是為神的緣故行。心中在想,我的善行作在甚麼人身上也不要緊,因為我不求他們回報,只求神回報。這樣,行善的對象是何種人,完全沒有關係,因為都可以轉嫁到神身上,神必定厚厚報答。神親自報答,賞賜就大了.因為神所賜的,都是永恆的、榮耀的、不朽的、樂意的……,我們領受的人,也感到極其快樂的。主指出,「你們必作至高者的兒子」,意思是,只付出愛而不求別人以愛來回報,這本是「至高者」的性情;我們若有「至高者」的性情,才能證明我們是「至高者的兒子」。這是最寶貴不過的「善報」,因為我們本來是「塵土」,現在竟然可以從「塵土」這麼低賤的身份,躍升為「至高者的兒子」;由宇宙中最低賤的地位,升到宇宙中最高的地位,遠遠高過任何受造之物,甚至比所有天使還要高,與神的兒子主耶穌一同承受萬有。主特別指出,神的性情是「恩待那忘恩的,和作惡的」。「忘恩」,一方面是指我們這些屬神的人也常常忘恩、或蒙恩而不感恩、或知恩而不報恩、或蒙厚恩而只作咀唇上感恩……。另一方面也是指不屬神的人也忘恩,雖然如此,神還是恩待他們.不然,神早就將他們從世上除滅了。神沒有急速地報應每一個忘恩的和作惡的,因為神仍然盼望人會悔改。我們身為神的兒女,也應該這樣恩待所有忘恩的,和作惡的人。主勸我們「要慈悲,像你們的天父慈悲一樣」,這句話是總結上文的教訓,以天父的性情為一切判斷的大原則。「慈悲」一詞,原文是“oiktir’mon”,直譯英文應該是“pitiful”,即「滿有同情心」。我們的天父就是因為滿有同情心才宣告自己的名字說:「耶和華、耶和華是有憐憫、有恩典的神、不輕易發怒、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。為千萬人存留慈愛,赦免罪孽、過犯、和罪惡.」(出34:6-7)因此,他在以色列聖殿的至聖所中,稱自己的座位為「施恩座」;耶穌基督降世才稱為「豐豐富富的有恩典,有真理」(約1:14).並且主降世所造成的救恩,才是白白的賜給所有願意接受的人,並不計較他們所犯的罪,乃擔當他們的罪而被釘十字架。

(以上內容主要撮要自主光哥所著《路加福音研經亮光》,詳細研經內容請參閱弟兄著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