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至8節,路加選記主耶穌講解「撒種的比喻」,這比喻是對著「許多聚集的人」和門徒說的。許多人要聽他講道,但主知道這些人多半是為趁熱鬧而來的,他們常常聽道也聽不明白。所以主故意用「撒種的比喻」來揭露他們的心態。至於門徒,他們不明白,主就私下向他們詳細解釋,所以很明顯,主講這比喻目的,是為訓練門徒。主耶穌將聽道的人分為四種心態,這四種心態是由最壞,漸進到最好的:最壞是「落在路旁的」、其次是「落在磐石上的」、再其次是「落在荊棘叢中的」、惟有「落在好土中的」才能結實。這是說,大約只有四分之一聽道的人真正信主得救;其他三種人聽了都不明白,都不會得救,因為未能結出果子來。當時聽比喻的眾人當然不知道自己不能得救,但主詳細講解給門徒聽,要他們明白,千萬不要以為「人多聚會」就等於自己成功,或教會大復興。其實大部份都是出來「看」熱鬧的;主耶穌出來講道,雖然越來越多人擁擠他,但大部份也是「不肯結出果子來」的。
9至10節,耶穌大聲說: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。」可見,主講這撒種比喻,重點是在怎樣「聽」。不但如此,從這撒種比喻開始,一直講到第18節,重點還是怎樣「聽」。按撒種比喻來說,四種聽道的人之中有三種聽不明白而不能得救的,所以主耶穌「大聲」宣佈說: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。」意思是說,一個人能不能得救,最重要的關鍵是在怎樣「聽」。主耶穌所說的「耳」,是指「接收信息的功能」,因為比喻中所講的四種人,主都以他們能否將「道種」聽進「心田」裡去,使道種得以長起來並結出果子。那些肯謙虛前來問的人,雖然聽不明白,卻願意前來問主,因為他們相信主所講的一定是非常重要的,這種心態是柔軟的,是樂於接受種籽的好土。但那些不肯前來問的人,主故意用比喻對他們講道,叫他們聽不明白,因為主早就知道他們不信。以賽亞先知預言說:「(耶和華)說:你去告訴這百姓說,你們聽是要聽見,卻不明白;看是要看見,卻不曉得。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、耳朵發沉、眼睛昏迷,恐怕眼睛看見、耳朵聽見、心裡明白、回轉過來、便得醫治。」(賽6:9-10)請注意「恐怕」二字,是指百姓怕自己得到醫治,所以不肯回轉過來,向神求醫治。甚麼時候他們肯回轉過來向神求,神必定醫治他們。因此,責任是在於聽道的人存怎樣的「心態」,肯不肯回轉過來「求」。
11至12節,主耶穌以「種籽」來比喻神的道,重點在於神的道裡頭有「生命」,像「種籽」有生命,會長大結果一樣。「路旁」是被許多過路人,用腳踏實的土地。種籽落在其中,不但不會進入泥土,反而會被過路的人踐踏。意思是聽道的人,如果不信,就好像過路的人一樣,將所聽的道「踐踏」或「鄙視」,心田會因而變得「更實」,抗拒道種,道種根無法進入他的心長起來,結果被魔鬼奪去他所聽的道,像「天上的飛鳥」飛來將種籽吃了一樣。《聖經》常以各類「飛鳥」比喻「污靈」(參啟18:2),人聽道而不肯思想,也不肯繼續追問明白,很快就忘記了,這就是魔鬼將道種奪去的作為。
13節,這裡所說的「在磐石上」,《馬太福音》形容是「在土淺石頭地上」(太13:5),表面上只有很淺薄的泥土,種籽落在這樣淺薄的泥土中,吐苗得很快,因為根部露出來,而且表層泥土不深,吸水也不多,太陽出來一晒,苗就枯乾,種籽就死了。主耶穌將「種容易吐苗」,比喻人聽了道,「初時歡喜領受」;但淺薄泥土下面「隱藏的磐石」,比喻人心裡頭有隱藏不肯受對付的「大罪惡」,成了他長大的「大障礙」,一個人信主,他之所以不能堅持到底,原因是他在開始信主之時,沒有撤底除去心中隱藏的罪,只作表面「歡喜領受真道」而已。其實為了配合「道」的生長,神已經安排「雨水」和「太陽」來幫助他。「雨水」是滋潤「種籽」的,可以比喻「聖靈感動人心」,但他裡頭有大磐石,「雨水」自己無法深入進到他裡頭。「陽光」本來叫「種籽」長大結果的,正如「陽光」叫落在「好土」裡的「種籽」長起來,結出三十倍、六十倍、一百倍的籽粒來一樣。但是同樣的「陽光」竟然將落在淺土石頭地上的「種籽」晒死,就是因為它扎根得不深,「扎根」可以比喻基督徒的「靈修生活」,是隱藏的,是天天在神的話語上進深,吸收神的恩典和生命。主耶穌將「陽光」比喻作「為道遭遇患難逼迫」,這樣的「患難逼迫」能叫基督徒的信心長大,《聖經》告訴我們,每一個基督徒的信心都是在患難中長大的;基督教歷史也告訴我們,每逢大逼迫來臨,教會就大大增長了。由此可見,一個人是否得救,在決志信主的那一刻是不容易看出來的,乃要長時間觀察他的生命對「道」能否繼續作出良好的反應,能否長大、結出果實,才能較肯定他是否得救。各人裡頭有沒有隱藏的「大磐石」,別人是無法知道的;但觀察他的「道根」扎得深不深,就可以看出來。
14節,「落在荊棘裡的」,表示這個人心裡,早就塞滿了為錢財宴樂的思慮。只不過,他偶然聽到福音,認為也是很好的,於是就接受了。但是,福音的「道種」原是叫思想「來世得享永生」的福氣,可惜他內心裡太多「今世錢財宴樂」的「思慮」,這些「思慮」佔據了他的思想,他就無瑕去思想「來世永生的福」,如同週圍的「荊棘」搶奪了「道種」泥土裡的水份和肥料,叫它長不起來一樣;這些「思慮」又遮閉了應該照在它身上的「陽光」,比喻這個人躲藏在各種今世的享樂中,避開了為道忍受患難逼迫的機會,「道種」也因而長不起來。雖然如此,這「道種」仍然長起成為一枝瘦瘦的禾草,只是沒有籽粒,比喻著這人長期活在教會裡,沒有離開,雖然常常聽道,至終不能結出果子來,因為他的時間、精力、思想,金錢……,全部都花在今世的錢財享樂中,以致無力行道。他沒有正視錢財宴樂其實是「被咒詛的荊棘」(參創3:17-18),也沒有正視「永生之福」比「今世之福」大得無比。他在兩者之間不斷爭扎,耗盡了生命時間,還是不能作出取捨。換言之,他一直沒有抗拒真道,但也一直沒有付出代價來行道,從起的信就已經出了問題,他是未得救的。等到收割的時候,因為它沒有籽粒,又與荊棘為伍,所以燒荊棘的時候,就將他一併燒了,與世界一同滅亡。
15節,「好土」是開墾過的泥土,因為鬆軟的緣故,「道種」很容易落入泥土深處,主耶穌以此比喻人心聽了真道,能以「持守」不放棄,又以「誠實、良善、忍耐」的態度來思想和行道,意思是付代價「結實」。「持守」是讓種籽鑽進泥土中,不要讓飛鳥把它吃掉,乃讓它深深札根,健壯地長起。人聽了道,又加上深沉地默想;不明白的部份,加以追問和研究,務求明白,直至「道種」在自己心中有足夠時間起變化、發揮作用、感動自己、改變自己、活出真道的教訓為止。「誠實」在希臘文的意思是「理想的,好的」,形容「好土」接受真道的態度,認為合理的,真實的,就樂意接受過來,如同泥土鬆軟,不抗拒,無頑石。正視真道是怎樣的,就怎樣領受,並不加以懷疑,也不頑固駁斥。乃按真道的內涵是否合理來決定是否相信或拒絕。「良善」在希臘文是「好的」,意思是順著道理的要求,作出相同的反應。真道如果叫自己悔改,自己就悔改;真道如果叫自己痛哭,自己就痛哭;真道如果叫自己謙卑,自己就謙卑……。照足真道的內容而受感動,照足真道的指示而付代價來實行。「忍耐」是指讓真道有足夠時間去改變自己,人聽了道,要有足夠去思想、反省、檢討、對付、破碎老我、思考真道的價值、衡量其好處、立志改變、下定決心、不惜代價……,才能讓真道發揮得完美。當然其間會有聖靈感動、加力、引導、重生…等;但在人方面來說,卻需要以忍耐來配合,讓聖靈重生人的工作做完為止,不能半途而廢。「結實」是《聖經》最普遍的用詞,形容所聽的「道種」,在人心中工作、感動、支配他的自由意志,作出相應的「實際行動」來。因此,好種籽結好果實,壞種籽結壞果實;荊棘生荊棘,葡萄生葡萄……。人若聽主耶穌講道,所得的必定是好種籽,因此,凡自稱是信耶穌的,若結出果子與主耶穌的生命不同,就證明他不是真信耶穌;若結出與耶穌生命相同的果子,只不過結果子不多,也不夠成熟,那顯出他的心態不是「好土」;若結出與耶穌相同生命的果子,而且結出很多,又很成熟的果子,就證明他的心態是「好土」,真道的本質怎樣,他活出的表現也怎樣,完全與真道相同。
16至18節,以上比喻指出人「聽」道的內心反應,別人好像無法知道,其實別人只要看「道種」怎樣在這人的生活中「長起來」,就能知道些。人怎樣聽,就怎樣流露,是不能隱藏的。為了顯明這一點,主耶穌說出這第二個比喻──「點燈放在燈台上」,除非人裡頭的燈未點著,否則任何人都一定看見他內心的光景。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點燈,用器皿將它蓋起來,叫光無法照出來的,若是這樣,何必要點燈呢?既然點著了,他一定會把燈放在燈台上,叫人人都可以看見。同樣道理,人聽道,若有所感動,如同點著了燈一樣,他一定會行出來,讓人人看見的。人怎樣受感動,就怎樣流露出來;沒有感動,就沒有流露;很大的感動,裡頭的光就大大照耀。照樣,一個人聽了道,是否真的接受了而得救,所聽的道一定會在他裡面流露出來,見證他的屬靈實況。這是主從上述兩個比喻中,「提煉」出來的第一個大原則──「掩藏的事,沒有不顯出來的」。請注意,「掩藏」和「隱瞞」這兩個詞,都表示人故意或想盡辦法去保守秘密,不叫任何人知道。但是主指出,世上所有秘密都終於被人揭發,因為這些所謂秘密,一旦進入人心,那人總會多多少少忍不住而流露出來。設若真有秘密永遠埋藏於深海,絕無人知道,主耶穌認為將來在神的審判台前,還要「句句供出來。」(太12:36)主說第二個大原則──「有的還要加給他,沒有的,連他自以為有的,也要奪去」,亦即是「有的越有,無的越無」。這原則說出了神的性情,神樂意叫「有的越有」,意思是恩上加恩,正如主所說分派銀子的比喻,那領五千兩銀子作本錢的,另外又賺了五千;他交賬的時候,連本帶利都交給主人,因為都是屬於主人的,但是主人卻將全部一萬兩銀子都給了他。不但如此,主人還將那個又懶又惡的僕所領的一千銀子,奪過來賜給他,叫「有的越有」。至於「無的越無」,讀者當然明白那領一千銀子的,因為沒有為主做工賺錢,連放給兌換銀錢的人,取一點點利息也沒有,結果,主人連他所有的一千銀子也奪過來,他就是「無的越無」了。讀者要注意,這「無的越無」原則至為重要,關鍵在於他並不是真的「無」,若是真的「無」,根本就無所「奪」,這原則就不能成立了。主耶穌勸門徒要小心怎樣「聽」,因為「有的越有,無的越無」。這個原則在聽道的人來說,是非常真實的,如果一個人有天天讀經的習慣,他會發現,聽道的時候,會越容易明白,因為他會聯想到其他有關的經文,使他內心產生許多「亮光」。
19至21節,馬利亞帶著耶穌幾個親弟弟一同來找耶穌,從這一次開始,馬利亞就和其他婦女們,一同跟隨耶穌出去傳道,服事耶穌和門徒,直到耶穌而復活為止。馬利亞和兒子們到了,他們看見人山人海,塞滿房子,要聽耶穌講道。本來遇到這樣的情況,馬亞利和耶穌的弟弟們應該好好的在外面等候才對,但是馬利亞可能以為自己是母親,耶穌和聽道的眾人都應該尊重他,聽見母親和弟弟全家來訪,應該高興得立即停止講道,出來歡迎,並在眾人面前介紹他們才對。所以馬利亞請求將她和弟弟來訪的消息,告訴還在講道的耶穌知道。這是說,馬利亞和耶穌的弟弟們都沒有想到,這樣打斷耶穌講道,是有點不尊重耶穌做聖工的。他們卻認為親情比任何都大,暫時中斷講道,有何不可?耶穌聽見了,卻公開大聲向全體會眾說:「聽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,就是我的母親,我的弟兄了。」相信這句話馬利亞聽了,非常受傷;耶穌的弟弟們聽了,也非常生氣。他們認為耶穌不肯立即接見他們,已經不夠孝順和不以親情為重了,現在竟然公開不認母親和弟弟,說出這樣的話來,看他們連陌生人也不如,這是甚麼「神之道」啊!很可能,耶穌的弟弟們立即氣忿忿地離開那地方跑了。但馬利亞沒有離開,他雖然不明白耶穌為甚麼說這話,他卻漸漸習慣了,他常將這一類不明白的話放在心裡,反覆思想,直到現在。(參1:29註解)馬利亞是一個典型順服的女性,雖然不明白,卻是順服。但他夾在其他兒子們和耶穌中間,不知道往那邊跑才好,心就傷透了。不過,他最後決定,還是留下來跟隨耶穌,服事耶穌好一點。耶穌為甚麼這樣說話呢?答案是,耶穌現在出來傳道做聖工,是專注於父神差他來世的屬靈任務,決不容屬地的親情關係左右他。律法定規,祭司當職做聖工的時候,就是死了親人,也不可摸親人的屍體,也不可為死人停止當職(參利10:6-9, 21:10-12)。摩西臨死前為十二支派祝福,當他論到利未支派時,他說:「論利未說,耶和華阿、你的土明、和烏陵、都在你的虔誠人那裡,……。他論自己的父母說,我未曾看見,他也不承認弟兄,也不認識自己的兒女,這是因利未人遵行你的話,謹守你的約。」(申33:8-9)利未人在當聖職的時候,連父母、弟巳、兒女…都不認識,怪不得麥基洗得被稱為「無父無母,無族譜,無生之始,無命之終,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。」(來7:3)怪不得主耶穌勸那個想要跟隨他的門徒,不要回去埋葬父親,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好了(太8:22)。怪不得主耶穌要我們愛他多過愛父母,不然就不配作主的門徒(路10:37)。怪不得主耶穌一直稱馬利亞為「婦人」,並且說:「我與你有甚麼相干呢?」……。不但如此,從這一點,我們還可以更深入地明白,原來主耶穌稱我們為「弟兄」不以為恥(來2:11),是要表示屬靈的親情,比屬肉體的親情,更寶貴。
(以上內容主要撮要自主光哥所著《路加福音研經亮光》,詳細研經內容請參閱弟兄著作)